为推进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达的“牦牛绒原料高附加值可发利用研究”科技计划项目及“青藏高原紫外-温度耦合诱因对防护用纺织品性能失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技术保障专项项目的开展。3月13日青海省纤维检验局与项目合作单位天津工业大学召开视频会议,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雍教授、夏兆鹏博士,省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陈江涛、省纤检局局长王学良及项目组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双方项目负责人就项目目前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沟通,并就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今年工作计划、技术线路的确定、标准及专利申请、工况试验场建设、检测资源共享、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了交流。
目前项目进展:牦牛绒高值综合化利用项目,确定了牦牛绒脱色的试剂组合和脱色的最佳工艺,脱色后白度与断裂强度达到商业化脱色牦牛绒的水平。初步确定了过氧化氢/过硫酸铵脱色时的脱色机理,主要是硫酸根自由基将黑色素中的发色基团破坏。成功提取了黑色素颗粒,为下一步机理研究提供原料。完成发明专利文本工作1项。完善研究数据准备发表科技论文1篇。高原紫外-温度致纺织品失效项目,完成纺织品紫外-温度失效仪的紫外光光源的强度、大气温度、尺寸和结构、观察窗、电源、可视化触摸屏控制面板功能设计6项。
存在问题:高原紫外-温度致纺织品失效项目经费缺口较大。地方标准的制订立项、文章发表和专利申请都有一定周期,需提前制定方案、计划。牦牛绒高值综合化利用项目需寻找新型脱色工艺工业化小试合作企业。落实项目研发经费,进一步加快研发进度。
下一步工作:牦牛绒高值综合化利用项目,加快牦牛绒分选技术规范和有机牦牛绒的评价标准的制定。进一步优化牦牛绒新型脱色工艺参数,降低脱色成本,找到牦牛绒脱色企业对新工艺进行中试。利用提取的黑色素进一步研究牦牛绒的脱色机理。申请发明专利(发明2年),发表科技论文(周期6个月)。高原紫外-温度致纺织品失效项目,要加快工况试验场建设以评估确定“纺织品紫外-温度失效仪”的技术参数。尽快协调支出项目经费,购买仪器组件,完成“纺织品紫外-温度失效仪”的研制与开发。撰写论文(周期6个月)及专利(发明2年,实用新型7个月)。
双方同意在项目的推进上建立定期协调机制,制定项目推进计划表,细化工作方案与双方工作内容,加强联合相关单位共融共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最后,双方一致认为,这次合作是双方优势互补的良好开端,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创新平台,切实推进深度合作,培养出更多行业领军人才,创造出更多一流科技成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